「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,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。」
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,安德烈 14 岁。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(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,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、树木保护等措施),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,安德烈已是 1 米 84 高的 18 岁青年大学生,有了驾照,可以进出酒吧,脸上线条棱角分明,眼神宁静深沉,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,手里拿着红酒杯,坐在桌子的那一端,有一点「冷」地看着自己的妈妈。
他们是两代人,年龄相差 30 多岁;他们也是两国人,中间横着东西文化。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,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!
从此,他在德国,她在香港,他到香港,她到台湾,母子俩用了长长的 3 年时间相互通信——「18 岁那一年」,「年轻却不清狂」,「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」,「大学生哪里去了」,「为谁加油」,「你知道什么叫 21 岁」,「独立宣言」,「向左走,向右走」……平等得令人惊讶,坦率得近乎痛楚。
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 18 岁那年,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,从此天涯淡泊,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——她努力了,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。龙应台「认识了人生里头一个 18 岁的人」,安德烈「也首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」。
目录
- 封面
-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/ 龙应台
- 连结的「份」 / 安德烈
- 第 1 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
- 第 2 封信 为谁加油?
- 第 3 封信 逃避国家
- 第 4 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
- 第 5 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
- 第 6 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
- 第 7 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?
- 第 8 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
- 第 9 封信 两种道德
- 第 10 封信 烦恼十九
- 第 11 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
- 第 12 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
- 第 13 封信 向左走,向右走
- 第 14 封信 秘密的、私己的美学
- 第 15 封信 菩提本非树
- 第 16 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
- 第 17 封信 你是哪国人?
- 第 18 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?
- 第 19 封信 问题意识
- 第 20 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
- 第 21 封信 文化,因为逗留
- 第 22 封信 谁说香港没文化?
- 第 23 封信 缺席的大学生
- 第 24 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
- 第 25 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
- 第 26 封信 孩子,你喝哪瓶奶?
- 第 27 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
- 第 28 封信 给河马刷牙
- 第 29 封信 第二颗眼泪
- 第 30 封信 KITSCH
- 第 31 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、跑得慢
- 第 32 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?
- 第 33 封信 人生诘问
- 第 34 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?
- 第 35 封信 独立宣言
- 第 36 封信 伟大的鲍勃·迪伦和他妈
- 龙应台 在时光里
精选书评(0)